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人才建设> 正文
文管专业的困惑:“学了很多,却感觉什么都没有学”?
发布时间:2017-06-07
来源: 文化创意产业网

又是一年毕业季,上海某大学文化产业专业的大三学生小赵对自己明年的毕业去向迟疑不决:选择就业,目睹师哥师姐们今年的就业岗位,并没有自己特别理想的;选择考研,家里拮据的经济条件又为他带来很大压力……

自2003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山东大学等4所高校试办以来,14年间,我国文化产业高校人才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200所高校招收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然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能否实现有效对接,还存在广泛争议。

学科建设困难仍在

一直以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就在呼吁要将文化产业专业提升到“一级学科”地位。但时至今日,这一想法依然未能实现。

2012年9月,教育部将“文化产业管理”归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然而事实上,归属于其他专业门类一级学科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也广泛存在。“艺术学、文学、哲学、历史学……往往高校对哪个领域较为擅长,所建立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就挂靠在哪个领域之下。”多位专家表示。

“当前另一大问题是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不足。”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看来,高校开设文化产业专业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培养文化行业的专职技术人员,而是培养能把握产业动态、具有战略管理意识的从业者。“这就需要加强对硕士、博士层面人才教育的建设,但当前这一目标推进缓慢。”他说。

在某高校,文化产业本科专业属于某学院的一级学科,但因该学院相关一级学科并不具备硕士、博士培养条件,导致文化产业硕士、博士教育需要转移到别的学院。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本硕博难以形成体系教育,是制约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魏鹏举说。

 在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齐勇锋看来,最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对某一文化产业领域进行基础性学习,然后在硕士、博士阶段进行宏观、综合层面的研究。

教学内容仍需完善

“学了很多,却感觉什么都没有学。”这是当下一些高校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发出的感叹。在齐勇锋看来,伴随着全国文化产业专业的增多,师资队伍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已经开始显现,“一些高校实际上并不具备成熟条件,但开设的文化产业专业却具有‘大而全’的性质,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流于形式,缺乏实质。”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玉吉则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使得一些高校出现了“因人设课、因人设岗”现象。他调研发现,某些高校开设的课程虽也和文化产业“挂钩”,但教学内容依然是传统产业领域。“因为授课教师大多只对传统产业领域有所研究,这显然和当下文化产业重内容、重创意的特点不相匹配。”范玉吉说。

针对这一问题,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学术建设也从早年对宏观领域的概念性普及,转变为对细分产业的精细化研究。“所以今天,我们不能追求宽泛的文化产业概念化、表面化教育,而应提倡高校特色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比如云南大学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等专业。”

伴随着当代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不少学者纷纷感叹“研究速度赶不上产业发展速度”。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业界普遍达成两点“应急性”共识:一方面,要着力扩充建设一批年轻化、接地气,能够及时把握新兴文化市场动态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引进大量校外人才,以兼职、客座的形式,为在校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信息。

重实践教育模式被期待

“原本应属于在校学习的内容,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再度培训。”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彭雷霆在多次调研、座谈中发现,一些企业家对文化产业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有所质疑。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授课模式导致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动态脱节,同时,文化产业工作岗位往往更侧重创意生产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些都是专业教学中所缺乏的。“市场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所谓科班出身、书本理论等,企业并不是非常看重。”某民营互联网企业总裁表示。

在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范周眼中,文化产业专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化教学,要每年更新教学内容,把握社会热点,与时俱进。他介绍,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40多位教师,100多位本科、硕士、博士生分成几支队伍,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用镜头和纸笔记录下了刚刚诞生的河北雄安新区的方方面面,对雄安文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挖掘。“文化产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复合型专业。除深厚的理论功底外,还应具备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文案策划能力、会务执行能力、与政企合作时的社交能力等。”他说,高校人才培养,不应该被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应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使之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