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艺术品业> 正文
承载过一千个新年祝福的丹青痕迹
发布时间:2017-03-02
来源: 杭州日报

开封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

桃花坞木版年画《一团和气》

在近日的收藏品市场中,老年画的价值在大幅升值。从农家大院贴挂进入收藏品市场,一张老年画,已经可以卖到数万元。虽然老年画收藏只是一个小门类,但在春节期间,许多人求购老年画以应景,尤其是50年代的印刷品老年画在收藏品市场较多见,价格都在百元以上。一张民国年间的老年画,在杭州民间收藏市场卖了1000元,还有很多人打听求购。而木版套色印刷的清末光绪年间的年画,如果品相好,至少可以要价到3000元以上。年画中的名牌如桃花坞或杨柳青出品,必在万元以上。

年画收藏,一是年代,以明清为佳;二是工艺,木版套色手工印刷高于普通印刷品;三是品相好坏也很关键;四是遇到名家手笔尤其注意不要失漏,如清末钱慧安、民国谢之光、建国后贺友直、华三川等,皆是此道中大师手笔。嘉德拍卖有“年画精品专场”:一件明代的《寿星图》以7万元成交,一件清初的《福禄寿三星图》则以12万元拍出。据收藏家同仁说,最保守的估计,老年画每年价格涨幅为30%以上。

宋代年画:

从开封朱仙镇传播向中华大地

值得收藏的古代年画,大约可以分成三大系统。最早的是宋代年画。能称为年画的,必须有两个特征,一是内容:必须是门神、菩萨、童子、仕女、神仙和吉祥寓意的图案。二是形式,因为家家户户过年的需要,不可能都是手绘,也不能都是唯一的图式图像,而是印刷成百上千,故北宋时代的年画风气,又催生了套版彩色印刷技术的大普及。在中国印刷史尤其是图像印刷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北宋汴京即开封古都边上,有一朱仙镇。为中国四大镇之一。彩色套版木刻年画盛行于此,“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名号,由此而生。专家考证,这是中国木版年画的起源。它是伴生于唐代文字书籍印刷术的起源而逐渐萌生的。开封是繁华的首都,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借助于运河的开通和货运物流的便利,依傍大都会汴梁而构成商业重镇朱仙镇,在商品流通市场繁荣百业兴旺车船如梭的同时,依靠市民阶层和商贾队伍的激活能力,也把过新年贴年画、选春联、放鞭炮、请财神、购年货和木版套色年画的成品从中原带向四面八方。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山西、宁夏、福建……第一代年画就这样传播向中华大地,成为民族文化年俗的一个鲜明象征。宋人的记录是最好的见证,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近岁年市井皆印卖门神、桃板、桃符”。

——“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也在彼处行贩不绝”。

“印卖”、“纸画”的描述告诉我们,木版年画在市井店铺里大销于世。人物头大身小,雕版水色套印,“刻线粗健有力,不染脂粉,乡土味浓厚”,是正宗的年画格调。


明代年画:

上千工匠集聚苏州桃花坞

明代的年画推“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桃花坞年画具有吴文化的氛围。从明代弘治年间到康熙乾隆间,桃花坞年画的制作导致了每年有几百上千的工匠(画工、刻工、印刷工匠)聚集于此用年画刻印技术讨生活。其中,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合家欢、麻姑献寿、月光美人、福字组合,都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新年题材。当时依靠运河物流运输渠道传播和贸易扩散,数量有数百万张,而且远销英国。日本学者曾经指出:日本江户时期的“浮世绘”版画风靡天下,其创作手法,即得自于明代“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许多表现细节。而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上看许多桃花坞年画,尤其是人物的画法,已经有相当的写实能力,而与六十年代京沪流行的吸取西方速写、写生技法创作的连环画小人书非常接近了。桃花坞年画刻版讲究刀工,有四大技法:曰发刀、衬刀、挑刀、复刀。行家有“发刀准、挑刀狠、铲底轻”的技术秘诀,这些概括,是年画史上最重要的成果。

清代年画:

天津杨柳青驰名中外

清代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稍后于桃花坞年画,在明末崇祯年间崛起,从清初以后尤其是清末光绪年间,盛行于华北地区,遍及内蒙古、新疆、东北各处,又依靠海洋港口和大运河航运兴旺发达而顺势崛起的。初始起于天津塘沽地区,又适应于北方尤其是直隶、华北、东北、西北地域传统年节民俗之需,甚至还引出了河北武强年画、东丰台年画、山东高密潍县年画、陕西凤翔年画等等,虽然桃花坞年画在先,杨柳青年画在后,但“南桃北柳”已经驰名中外。在光绪前后,天津一带可谓是“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从业者据说有三千多人。普通农家和城市平民家中,门窗、厅堂、内室、炕头、灶旁、影壁、水缸等处皆贴有各色杨柳青年画,娃娃怀抱鲤鱼、手持莲花;还有门童、财神、钟馗、关公、秦叔宝、尉迟恭等历史戏曲题材。而城市市民因消费能力高于农村,是年画的主要消费者,故其时的年画,更具有鲜明的市民文化审美特点。直至抗战时,一则时势动荡,二则印刷术渐渐有彩色能力,技术上套版印刷工艺繁复缺乏竞争力,才逐渐衰落。今天则有重新振兴之势,据说仅仅在杨柳青镇从事生产作坊和销售的店铺就有六十余间,其间作品在细节讲究方面已然毫不逊色于光绪年间。虽然没有了大批北方平民巿庶的生活需求,但从民俗时令日用品转型为工艺美术品,又有“非遗”的响亮名号,反而在工艺技术上更精益求精了。

没有商业杠杆

就没有年画的兴旺发达

从北宋中后期的“朱仙镇年画”,到明末清初的“桃花坞年画”,再到清末的“杨柳青年画”,各种吉祥图案,勾、描、刻、印的技术工艺有很大的变化,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没有大运河、航运、贸易货运,没有商业杠杆,就没有年画的诞生与发展,兴盛与发达。与纯绘画相比,一是年节的特殊需求导致的表达方式;二是套版印刷带来的批量生产方式;这两个特征,都是与一般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画)的习惯研究视角不同调,也无法互相取代的。

作为丁酉新年的特别节目,中国美术馆正在北京举办典藏活化系列《“杨柳春风”——馆藏杨柳青古版年画精品展》。已故年画收藏名家第一人王树村先生之藏品占了出展展品的绝大多数。王树村,是一个当代年画收藏史上不能忘却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