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名家视野> 正文
高二适:矫矫不群 适吾所适
发布时间:2016-07-07
来源: 杭州日报

一士谔谔 引发著名的“兰亭论辩”

临急就章

草书条屏

祝孤桐老人寿诗

养气读书五言联

在中国历代各体书法中,以汉代出现的章草最为神秘,由于历来少有人擅长,它几乎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到了中国近现代,出现了著名书法家、学者高二适,他以超出常人的远见卓识发现了章草的价值,将之与今草、狂草熔于一炉,创造出了矫矫不群的新书风。而其为人刚正狷介,外冷内热;其为学严谨中实,迥不犹人,在当代书法、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适吾所适 “一日无书则不能生”

“侃侃高二适,江南之奇特。斗筲不为器,风云足具翮。有文发古秀,彫缋好颜色。百炼与千锤,掷地作金石。雅俗更甄别,论贤有卓识。于人不虚誉,于己能专责。平生青白眼,未肯让阮籍。人皆谓之狂,我独爱其真。实为君子徒,恺悌神所悦”。这是林散之先生评介好友高二适的一首诗。如今,林散之以其在草书上的开创之功,在书法史上树立了赫赫高标,而高二适之书名则冷寂许多。事实上,在当代略显浮躁的书法界,高二适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学者和书法家,以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经历,值得我们更多地去了解。

高二适,1903年出生于江苏东台(今泰州),原名锡璜。他生于塾师之家,幼承家学,从小就文笔过人。他一生嗜书如命,号称“一日无书则不能生”,无论在家或出行,总有书相伴,稍有得闲即展卷入神。幼时在家乡读书时,因为夏日蚊多,晚上就将水盆放在桌下,双足浸入以避蚊虫。深厚的学养给了他独特人格。“二适”这个名字,在1927 年25岁时在《山谷全集》第二册扉页上所钤“高二适印”朱文印中就出现了。“二适”寓意“适吾所适”,“适”古义为“之”,即去、往之意。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可谓言行一致。中年以后,他又常用斋号“瘖盦”,“瘖”即哑,寓意默不作声,不愿轻易附和他人。近60岁以后,高二适又以“舒凫”为好,“凫”为野鸭,意思是如闲云野鹤般舒展自如。将这三个名号相互联系起来,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一意孤行、不与世俯仰的气概。

高二时为人狷介,外冷内热,这与他同章士钊的交往中可见一斑。章士钊年长高二适23岁,两人自1935年相识后,高以师事章。二人诗歌唱和,学问相契,订为忘年交。1971年,章士钊所著《柳文指要》经毛泽东同志特批,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作为礼品赠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然而高二适阅后,却毫不客气地将失误处一一摘出,写成《纠章二百则》,并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高二适一生中,最能突出体现此种个性,也引起书坛震动一时的事例,莫过于当年的“兰亭论辩”了。

1965年,郭沫若根据当时新发现的王兴之、谢鲲墓志,袭用清代李文田、包世臣等人的观点,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认为与王谢墓志同一时期的王羲之的书法,“一定要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相似才对”,而不应该是像《兰亭序》那样成熟的行书。该文认为传世的《兰亭序》其文其书皆为隋唐时期的智永所依托。这就意味着凡属唐摹宋刻的王羲之书迹皆为伪作,对整个六朝至隋唐以下的书史产生了冲击。本文作为学术论文,提出这样颠覆性的观点本无可厚非,也应该允许学术界同道的讨论与商榷。然而,由于郭老的学术地位与当时特殊的政治条件下,学界一时万马齐喑。

当时作为南京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却并没有“瘖”, 他奋然写出《〈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 向郭沫若提出质疑。文章称郭沫若的观点为“惊心动魄之论”,并引证有关文献资料和法帖资料,对从郭沫若到包世臣、李文田的观点一一提出驳议。高二适认为,两晋时期正处于由隶入真、行的字体变革时代,《兰亭序》中本身也保留了部分隶书遗意。郭老以出土的二块东晋墓志来否定王羲之的传世行草作品,高二适认为这是不明铭石书体于行狎书之差别所致。他在《驳议》一文中引证大量的史料说明“惟草生于汉,汉碑无虑数十百种,而竟未见作草者。北朝魏齐,南朝东晋梁陈,书风虽不尽相同而地上立表,地下所挖掘者,累世迄今无一魏晋行狎书。”而行草书入碑,要晚至唐太宗《晋祠铭》才开始。在他看来,“《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此文在章士钊的引介下,由毛泽东主席授意发表,拉开了论辩的序幕。

曾有人认为,高二适的举动纯属意气用事的不智之举。然而,事实证明高二适对当时的政治状况并非全无考虑。在写给友人的信中,高二适曾表示:“惟前途有否,以论学为重,一时得失为轻”,“国人懦弱,今尚畏一种高位人而自卑,不为千秋公论,斯可戒也。”可见,高二适的“不甘作寒蝉”,既有“论学为重”的目的,更希望能够激发出国人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精神。

“千人之诺诺, 不如一士之谔谔”,向往“舒凫”般自由的高二适,与兰亭论辩中的当仁不让,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

“草圣平生” 写就峭拔古质的新体

章士钊在向毛泽东介绍高二适时称其为“巍然一硕书”,“硕书”意为大书法家。高二适常用一方著名的印章:草圣平生,其书法也以草书最为人所称道。在金陵四家中,林散之与高二适皆擅长草书,二人也尤其具有艺术抱负。林散之的最终目标是大草,理想是和祝枝山、董其昌、王铎等古人一较高下;而高二适的抱负则更为高远,他希望从最早的草书——章草入手,下贯今草、狂草,以章草的古意化为今草、狂草,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

章草自汉代出现以后,与其他书体相较显得颇为“冷门”,历代擅长者屈指可数。高二适却说:“章草为草之祖,学之善则笔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矣”,“若草法由章法来,则高古无失笔矣”。可见,高二适之所以推崇章草,一是由于章草是后来行草书的鼻祖,由章草入,可以穷本逐源,洞悉草书的来龙去脉;二是章草具有独特的“高古”气韵,学习章草可以使笔法变化入古,不落俗氛之中。这是高二适的主张,也是他的追求;“草圣平生”的真意,应当是以迈越古今的草书至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因此,高二适对《急就章》等古代章草名作深入研究。在字法理论上,他广收历代《急就章》传本,加以考校,参考古代残简文字,排比正章、审核异同,写成《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使冷寂多时的章草免遭历史埋没。在章草实践中,他借鉴今草用笔连贯流畅的特点,增强章草的书写性;同时,他又打破章草字字独立的章法,增强上下字势的连接,努力构造字势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他将章草中富有隶书遗意的波磔笔画强化,使之厚重遒劲、充满张力,保留了章草的古朴自然。此外,高二适还对五代杨凝式情有独钟,其书也具有杨风子的落拓潇洒。最终,晚年的高二适写出了兼具狂草的激越、今草的流转与章草的峭拔古质的新体。

平心而论,由于目标过于高远和年龄的限制,高二适的草书未能臻于完美,然而品读之下,我们可以感受到舒凫老人的深厚学养和纵横才气,正如他自己所说“如适读龙川文、杜陵诗,临习王右军,胸中都有一种性灵所云神交造化者是也”。他高视阔步、不甘俯仰的人生态度和他的书法一样,都是天地间“性灵”造化的结晶。还是以林散之先生,对高二适书法有诗赞道:“矫矫不群,坎坎大树。嶷嶷菁菁,左右瞻顾。亦古亦今,前贤之路,不负千秋,风流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