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焦点图> 正文
让离开的人群回来 让手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发布时间:2016-05-09
来源: 杭州日报

有一群人,要让村子里传出“读书声”、“织布声”和“孩子的笑声”

只有掌握一定的手艺和了解城市消费者的诉求,乡村手工产业才能发展更快。图为磐安榉溪村的留守村民正在做手工活儿。

【文化观察】

昨天是母亲节,但对于郑芬兰和她面前的十几位不同领域的创业者来说,意义非凡。

这一天,这群文化创意传承者,发起了“母亲的艺术”文化对谈——从衣襟上的一粒盘扣到餐桌上的水果蔬菜,这些怀乡之人要为我们还原的,不只是妈妈的手艺,还有妈妈的味道和妈妈的温度。那些浸泡在岁月里的“好东西”,对一部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人来说,是最具象的记忆。现在,他们要带着从城市中得到的技能,帮助自己的家乡或者也有可能恰好是你的家乡,给它以最初的地地道道。

在杭州乃至全国,小巷三寻、自然造物、MYLAB木艺实验室,都是提倡“乐活”的都市年轻人所熟知的品牌。它们分散在城市的角落里,用自己的手艺和诚意,不紧不慢地温润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当他们聚在一起,形成的力量,不容小视。

古村落新思路:让古村不被社会淘汰

可以说,这是一场“乡土气息”浓郁的头脑风暴。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小巷三寻”品牌创始人郑芬兰和在场的创业者以及学者,对于当下一些热火朝天的农村改造模式并不认同。他们认为,景点配套设施开发或是有表演性质的非遗展示,对当下农村现有生态经济是一种破坏,对促进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作用也微乎其微。

“我不觉得土布工艺变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就该我妈和我两个人懂,藏着掖着。这是一种很容易上手的工艺,每个人都可以学会。这是一种生活方式。”郑芬兰说。

中心村上甲自然寨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岗乌镇南部,是一个57户243人居住的布依古寨。流传着许多土生土长的民族工艺、服饰和风俗,郑芬兰和助理在村口拍了一张照片,富丽堂皇的牌坊与浙江的小康新农村并无两样。“刷得雪白的墙,巨大的客厅、房间里,却是空的。”郑芬兰说。

“国家有专项拨款来复苏农村的文化和经济,但由于地域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村民们想不出有什么比一遍遍粉刷墙壁和推倒百年老屋再盖新屋更立竿见影的事情了。”

此时,有什么能比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合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运营理念更重要的事呢?于是,自然造物的创始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奚雪松、“知·青”联合、mylab木艺工作室,以及数家民宿的运营者才有了聚到这里的契机。

毅行者的创业: 这辈子只需写好这一本书足矣

复兴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生态产业,谈何容易,即使只是一个村庄,都可能耗费毕生精力。14年前,郑芬兰注意到了没落的农村手工艺的重要性。出于女性的敏锐细腻,以及东阳土布一样的韧性,她用双脚踏寻着每一处手工艺村落的处女地。从前,作为驴友的她,总觉得自己苦哈哈,埋头做着这些看起来和赚钱毫无关系的事,而今,这一屋子和她一样曾经觉得自己都苦哈哈的人,终于找到了“组织”。

最让人吃惊的是,这场畅谈会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和经营理念的碰撞,它已落在实处,开出了花。郑芬兰介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所以国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全日制大学,将在磐安榉溪这个孔氏小村里,迎来第一批入学新生。试想一下,这个98%的孔姓小村里,一群年轻人穿着自己织的布做的校服,上午读《论语》《汉书》,下午种菜、织布、做木工,晚上抚琴、对诗。学校融入村落,用学习和质朴的氛围重新包装整个村子,这和只有墙面雪白,里头只有枯坐的留守老人,哪一种更符合你对古村落的向往呢?

中国农大副教授奚雪松认为,根据每个村落的经济结构和特色,推出不同的内容和主题的试点,国学也好,织布也好,土特产也好,扶植他们自然地生长,不复制现有的成功案例,不强行改造他们的生活方式,“把乡村规划当成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过程对待,让离开的人群回来,让他们在乡村有尊严的生活。”

郑芬兰说她曾经觉得奚雪松教授的理念值得出书立作,可奚雪松的回答是:“我们不用急着去形成这些文字上的东西,要做的只是做好眼下几个乃至只做好一个古村落,就够了。一辈子,只要写好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