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文创之星> 正文
父女手绘城市变迁中杭州人的旧梦新梦
发布时间:2016-03-10
来源: 杭州日报

用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故事,来组成这个城市动人的拼图 

早年的水星阁

施颖

广舆




跟很多动辄几十几百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相比,手绘杭州,真不算大号。

46篇文章,小而美,却凝聚起不少人,每一篇推送下面,都是真挚诚恳的留言,每一幅画作,都编织着城市变迁中,许多人回不去的梦。

“手绘杭州”作者是一对杭州父女,父亲广舆,退休在家后开始学画画;女儿施颖,媒体人,小时候学过画的她,因心中的那个结二十年后重拾画笔。同时,她还利用媒体人的专业技能,为“手绘杭州”找选题、约稿、找图片资料,然后,父女俩一起画画。

公号细细翻下来,你会发现,每一幅画都是杭州老百姓熟悉的街坊巷景,那种怀旧和复古的气息扑面而来。每幅画里都藏着市井百态的故事,它不如名人传记轰轰烈烈,却有着这个城市最适宜的体温。

“我小时候学过画,初中三年暑假都是在美院老师的高复班画室里度过的。可是那个时候年纪太小,只学了一些素描和色彩的西画技能,完全不理解画画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因为种种际遇,施颖二十年后重拾画笔,顺带着还拉上退休的施爸爸广舆,“爸爸出生于浙江浦江,那里是书画之乡,很多农民都很会画画,我记得我爷爷没什么文化,但他写在农具上的楷体毛笔字非常漂亮,至今我都觉得惊叹。”施颖说,父亲广舆退休后报了一个老年大学国画班,“一上手就画得很好”。因为这个公号,施爸爸每天五点多就起床,打一会太极后,就找资料开始画画,“每天下班后我回家,老爷子都挂一张新画在墙上。”因为绘画、因为“手绘杭州”,这个小家庭每个人的日子忙碌又充实。

社坛巷:外婆家的木门是四扇还是六扇?

外婆家总是小孩最向往的地方,网友舒帆的外婆家在下城区的老街社坛巷。舒帆的外婆家是老式房子,木头板壁,木头门窗,有堂前,有后房,有厨房,有小天井,还有木楼梯上二楼房间。“外婆家是人口众多的大家庭,节假时家人聚集,最忙碌的就是外婆了,外婆修长的身影在厨房里出没,一下子就能摆出满桌的饭菜。外婆已经过世几十年了,坟墓旁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社坛巷的老房子已经拆迁夷平。外婆家留在大家的回忆之中。”当初广舆在画社坛巷冯家的房子时,画的是四扇门板,初稿放到冯家亲戚群里,一下子打开大家的记忆匣子,“是六扇门板,左右各三扇”,有人甚至画出草稿。老祖宗的家,让开枝散叶的大家庭为之热烈讨论,深情回忆。大家族的凝聚力从来没有这么强过。

奎垣巷:复原有已逝父亲记忆的房子

有个朋友,早年丧父,有他父亲记忆的那座房子早已拆掉了,朋友希望施颖能用绘画的方式,复原爸爸在世的那段时光。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三层楼的简易洋房,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资料。为了满足朋友的心愿,施颖凭着一张模糊的老照片,一遍一遍地去复原、修改,才得到一个比较接近的效果。当朋友拿到这幅画时,往事历历如昨,几乎热泪盈眶。 这幢一楼外墙长满青苔、终日不见阳光的建筑,对这座城市而言,没有什么保留的价值,但是对一个曾经欢乐的家庭而言,这一切都是最值得珍藏的回忆。

潮鸣寺巷:一对新杭州人的生活起点

在庆春路北,潮鸣寺巷内有潮鸣寺。寺北有小桥曰回龙桥,桥畔有回龙庙。解放后,潮鸣寺巷一直是市中心住区,住着的全是老杭州人。三十年前,有一对大学毕业生夫妇,分到了潮鸣寺巷一间公房的钥匙,最最市井的杭州小巷里住进了两位举目无亲的外来“知识分子”,七年时间,最草根的杭州邻里情陪伴着这对新人。快三十年过去了,潮鸣寺巷不再是当年的平房陋巷,这对夫妻也事业日上,可是他们说,永远不会忘记,杭州生活的这个原点。作者“青桐”在文章里说:“我始终相信,情谊,是有滋养人的力量的。”整件事情最戏剧性的,就是因这篇文章,青桐和失散了近二十年的邻居一家又联系上了。

三佛厂52号:那是一生中最为幸福快乐的时光

三佛厂,东起社坛巷,西至下焦营巷,长300米。相传清时此处有一家铸造作坊,曾经铸造了三尊铁佛,故名。这个作坊地盘后来建造成居民住宅。一九九七年建中大广场时,这里的房子全部拆除。但三佛厂的那幢杭式民居却是广舆挥之不去的心头好。那个墙门小院见证了他与爱人当年谈恋爱的最幸福的时光。如今他和当年墙门里的杭州姑娘已经走过风风雨雨,牵手四十多年了。

从爱身边微小的事物开始

这个小小的号从去年十月开办以来,迄今已经接受了新华网、浙江新闻、杭州发布、二更、杭州电视台等10余家媒体采访,父女俩凭借着绘画的力量,将城市变迁中普通老百姓丢失的时光还原,让老杭州人动情回忆,让新杭州人啧啧称奇,也让平时疏于来往的亲朋好友们因为共同的过往而活络起来,原来身边的这座城市是这么有意思。

“这些老百姓的故事都很平淡,却充满温暖的情感,官史是不会去记录这些个人情感和记忆的,所以手绘杭州很想把普通人的故事记下来。”施颖说,希望通过这个号,去传递这样一种文化:从爱身边微小的事物开始,爱生活、爱家庭、爱亲友、爱同事、爱单位、爱事业、爱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小时候觉得美可能要轰轰烈烈才行,但现在觉得美就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顿普通的饭菜,你把盘子碗摆弄得好看精致一些;吃了一个很好吃的冰淇淋,你把它画下来,画的过程中,你都还沉浸在美好之中。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确幸,我希望生活在都市中忙碌的人们都能慢下来,能领略到这种美。”施颖说。

施颖和爸爸有个约定,要把手绘杭州这件事一直做下去,他们想用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故事,来组成这个城市的故事。而这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故事,才是这个城市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愿每一个身在此城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