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名家视野> 正文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第一次授权中文出版的信还在杭州
发布时间:2020-10-09
来源: 都市快报

22年前,浙大教授蔡天新把她的诗带到了中国 当时授权出版的信还在杭州

昨天,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获奖者为美国当代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官方发布的获奖理由是:因为她无可挑剔的诗意之声,以朴素的美感使个体的生存普遍化。获奖词中,对格丽克的诗歌评价用了“无可挑剔”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而这份无可挑剔的诗意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女诗人悲伤而传奇的人生。

桂冠诗人悲伤而传奇的人生

第一次读到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时,中文译者柳向阳如遭雷击。“最初读到格丽克,是震惊!仅仅两行,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

柳向阳在《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作品序言中,详细分析了格丽克之所以成为“格丽克”——这与她的出身及家庭有关。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

露易丝·格丽克1943年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格丽克降生的时候,迎接她的并不是家人的喜悦和期待。在她出生前七天,她的姐姐——她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这个悲剧沉重地打击了整个家庭。尽管格丽克之后又有了一个妹妹,但这一创伤在此后多年,犹如一片无法驱散的阴云笼罩着她的生活。

受家庭影响,格丽克患有十分严重的厌食症。17岁开始,她因厌食症辍学,开始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疗。1980年,她在佛蒙特州的小屋遭遇了一场大火,被焚烧殆尽。1985年,她又一次遭遇了死亡的打击——她的父亲去世了。她在这一年所写的一篇随笔里说自己是一个“梦中人和观看者”,是一个“沉迷于丧失”的作者,“二十年来等待着忍受无法逃避的丧失”。

从小对诗歌创作野心勃勃

虽然命运多舛,但在一个崇尚智力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家庭里成长,露易丝·格丽克很早就展露了诗歌天赋,并且对诗歌创作野心勃勃。

格丽克在随笔《诗人之教育》一文中讲到家庭情况及早年经历。她的祖父是匈牙利犹太人,移民到美国后开杂货铺谋生,但几个女儿都读了大学;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格丽克的父亲,拒绝上学,想当作家。但后来放弃了写作的梦想,投身商业,相当成功。格丽克的母亲毕业于名媛辈出的卫斯理女子学院,尤其尊重创造性天赋,对两个女儿悉心教育,对她们的每一种天赋都加以鼓励,并及时赞扬她的写作。

她在一次采访时回忆,小时候她奶奶经常随身携带一本诗集,她还能记得自己在四五岁的时候读过威廉·布莱克的诗《黑人小男孩》,还有莎士比亚戏剧《辛白林》里的选段。从幼年时起,她的父母就鼓励她写作,他们甚至会把她写的诗打印出来进行点评。她在随笔中说,童年时代的她,自认为是威廉·布莱克、叶芝、济慈和艾略特的传人。

1990年出版的《阿勒山》和1992年的《野鸢尾》里都有寄托对父亲的哀思的作品。其中《野鸢尾》获得1993年普利策诗歌奖,将诗人的声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诗集一直是格丽克最为奇特、传阅最广的作品。

获奖后,国内引进的作品销量暴增

露易丝·格丽克是2003-2004年度的美国桂冠诗人。从1968年第一本诗集出版,50年间已经有11本诗集面世。1993年,她凭借诗集《野鸢尾》获得了普利策诗歌奖。此外,她还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等。

格丽克的作品,目前有两部简体中文诗集《月光的合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被国内引进,出版方均为世纪文景。这也是世纪文景连续第二年“押中”诺奖得主(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的多部作品简体中文版由世纪文景推出)。

随着诺奖的揭晓,在各大图书网站,她的这两部作品销量飙升。根据京东数据,《月光的合金》30分钟内的销量是9月日销的近200倍,《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30分钟内的销量是9月日销的750倍。

其实,露易丝·格丽克走进中国文坛,进入国内诗歌界,比2016年世纪文景引进的这两部诗集时更早。2005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的《现代诗100首(蓝卷)》,第一次收录了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榆树》(周瓒译注),这是格丽克的诗歌第一次以简体中文的形式,出现在中国文坛。

露易丝·格丽克和杭州诗人的缘分

第一次授权中文出版的信还在杭州

格丽克的诗歌被翻译成简体中文,源自22年前,她和杭州一位数学家、诗人的缘分——《现代诗100首》的主编,正是杭州知名诗人、数学家,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

除了诗人、数学家,蔡天新还是一个旅行家,过去几十年,他游遍世界100个国家和地区,身体力行地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

“《现代诗100首》上世纪90年代就在编了,1993年,露易丝·格丽克凭借诗集《野鸢尾》获得了普利策诗歌奖,我就注意到了她。1998年夏天,我在访美期间,就给她写信,希望得到授权,把她的诗歌收录在正在编的《现代诗100首》中。”蔡天新回忆,“当时她在威廉姆斯女子学院任教,我记不清她是不是马上就回信了。但她在信中回复非常爽快,而且没有收一分钱版权费。这份珍贵的信,我至今还保存在杭州家中衣柜抽屉里。”

蔡天新主编的《现代诗100首》一共三卷(后来增订版改为《现代诗110首》),蓝卷偏理性,红卷偏感性。“一般女诗人的文字偏感性的多,通常会收入红卷,但露易丝·格丽克是例外。她的诗句非常安静,有着一种震慑人心的穿透力。我当时把她收录在了象征理性的蓝卷中。”蔡天新说,“这套书市场反响非常好,这么多年来,一直有在加印重版。2017年还做成了精装版。最近几年,杭州市教育局每年都向中学生推荐,已经是杭外、杭二中等中学的语文课外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