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简介 文创资讯 信息公告 政策法规 展会活动 创意空间 创意精品 行业矩阵
您当前的位置 :创意天堂 > 名家视野> 正文
宋胜林:传承剪纸,快乐别人,也快乐自己
发布时间:2020-09-24
来源: 每日商报

【开栏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句出自《诗经》的话,说的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

尽管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亦是如此。杭州江干,在钱塘江文化的熏陶下,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拥有非凡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他们,沉浸于自己喜爱的行业,坚持坚守,专心专注,敬业,创新创造,用新的工艺和现代的范式,将一个个熟悉的物件,重新想象和重新塑造,让它们焕发新光彩。

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今天起,江干区委宣传部联合每日商报社推出“传钱塘江文化 扬新时代匠心”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近江干非遗传承人,欣赏“匠作”,聆听“匠心”,看江干如何在新时代传播钱塘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在江干乃至杭城,热爱剪纸艺术的居民遍布大街小巷,他们用剪纸剪下杭州的变化,剪出自己的生活。要说谁最厉害?当属宋胜林!

2012年,杭州剪纸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宋胜林就是这个项目的省级传承人。前浙江省委宣传部宣传部长梁平波曾赞美他是“江南一神刀”。

剪纸50多年 作品近万件

宋老师在杭州生活了50多年,他每天走街串巷,挖掘剪纸素材,他的作品中到处都是生活的影子:在柳浪闻莺喝茶、坐水上巴士去塘栖买糕点、去市民中心办事、去皋亭山看桃花……

宋老师特别喜欢西湖,剪了十套“西湖十景”,有团花的、扇面的、青花瓷的,还有镌刻在茶壶上的,百剪不腻。2013年5月,他还以西湖为主题办了一场个人剪纸艺术展。

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宋老师的作品也紧跟时代步伐。创作的《激情钱塘》中,杭州市民熟悉的杭州大剧院、市民中心、城市阳台、“大金球”都包含其中,翻滚的钱塘江潮水、展翅高飞的海鸥,向人们诉说着“弄潮儿勇立潮头”的气势。

宋老师时刻关注杭州的文化事件,杭州的几次申遗他都创作了作品。最近一次的运河申遗,宋老师就完成了一幅13米长的剪纸长卷《愫剪大运河》,记录的是塘栖广济桥到三堡船闸段的运河风貌。“这套作品我足足花了两年时间,大运河申遗成功时刚好完成。”

剪纸50多年,宋老师的作品有近万幅,《美丽的西湖》等剪纸作品应邀到日本、俄罗斯等地展出。他的作品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单色、拼色、染色、贴色、底色剪纸……其中最特别的要属贴色剪纸,宋老师提倡“低碳艺术”,时常利用信箱里的广告纸进行创作。他说:“广告纸颜色鲜艳,不易褪色,用在剪纸上非常适合,还能将废纸剪成艺术品。”

关于剪纸,宋老师始终认为,要切题创作。

“比如说,柳浪闻莺,要有柳树和黄莺,而且柳树一定要飘起来,不能垂下来,不然就体现不了这个‘浪’;平湖秋月,月亮一定不能少,西湖的浪也不能大;雷峰夕照,这个太阳的位置很关键,不能高高挂,要在西边快下山的样子……”

宋老师说,脱离了题目的意思,剪纸作品也就没有了灵魂。

课堂上要有欢声笑语

如今的宋老师已近80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每晚坚持创作,很少在晚上12点前入睡。

白天的时间,他依旧到处奔波,教书育人。周一,他在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任教,一天六节课,带两个班的学生;周二下午,到江干区采荷文体中心指导社区居民剪纸;周三和周五,分别在余杭区仓前中心小学和杭州天地实验小学教学生剪纸;周四,在浙江省文化馆给来自全省的剪纸爱好者公益培训。

宋老师教书很有一套,针对不同的人各有方法,但都不能太难。“太难了怎么行呢?太难了就没人愿意学了。”

“老年人讲究实用,喜字、福字这种可以在家里贴贴的他们就很喜欢;小孩子么就要童趣一点的,比如简单的卡通人物,可以表演的一刀剪、两刀剪等。”宋老师说,如果是教外国人,作品中还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他们当地的一些特色,让学生有较强的代入感。

虽然是因材施教,但宋老师的课堂上有一样东西不能少,“上课不能太沉闷,要有笑声,要互动、互学。”

即便是对那些经常迟到或是常要剪错的学生,宋老师也从不批评,反而是夸奖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越批评越紧张,就越剪不好了。迟到也是,有些人迟到怕被老师批评就不来了,迟到了还来上课是不是要表扬?”

每天这样奔波辛苦吗?

宋老师“哈哈哈”笑了起来,摆摆手说道:“不辛苦不辛苦,上课、创作就是享受。传承剪纸,快乐别人,也快乐自己。”